头条创作挑战赛股票配资选一起配资网
文 | 历史求知所
编 | 历史求知所
“千古一帝”这一称号,放眼整个帝王史上,若非秦始皇无人敢当。尽管历史上对嬴政本人评价褒贬不一,但他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,修筑了绵延万里的长城,这些举措极大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。
展开剩余91%如今我们所使用的“中华”二字,正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,为这个民族正式定下的名称,这个霸气且极具特色的称呼,至今依然沿用。
秦始皇的一生充满传奇与伟大。他年少时便能横扫千军,统一天下,文韬武略兼备。但晚年他却沉迷于炼丹求仙,希望获得长生不老。
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,除了规模宏大的兵马俑,还有那座未见天日的巨大帝王陵寝。
早期考古学家推测,始皇陵的规模远超古代许多帝王的墓葬,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陵。直到2002年全面勘探,考古人员才发现了五大震惊世界的秘密。
自盘古开天地以来,中华大地涌现过无数英才伟人,毋庸置疑,最伟大的两位人物当属秦始皇与毛主席。
“俱往矣,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。”嬴政的目光与思想超越了当时的时代背景。他之所以千年之后仍被褒贬不一,一方面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,另一方面因为他是实干派的典范。
在他短暂的几十年生命中,所有的理想和规划几乎都化为现实。但他焚书坑儒、痴迷炼丹这些有害行为,也同样无法抹去。
今天我们谈论的嬴政,是一个历史人物,评价他必须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,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与思维方式去简单判断。
嬴政10岁前被送往赵国做人质,虽为秦国皇子,却在秦国毫无根基。三年后,回到咸阳,父亲庄襄王去世,嬴政仅13岁便继承王位。
彼时,他不过是个青涩少年,面对秦国权势最大的政治人物吕不韦,虽名义上支持他登基,却野心勃勃,想让嬴政成为自己的傀儡。
但嬴政绝非普通孩童,除天赋帝王气质外,他在赵国苦忍十年,积累了丰富的政治谋略。
这位怀抱大志的少年,绝不甘心受制于人,潜伏八年,最终用雷霆手段将权倾朝野的吕不韦击败,夺取了实权。
令人难以想象的是,现代孩子或许还在对父母撒娇,这位少年皇帝不仅没有根基,还用八年时间剿灭了强敌,牢牢掌控了政权。
自夏商西周以来,中华大地几乎没有国家能够实现真正统一。尤其经历了数百年春秋战国的割据,各地人民已经形成了强烈的地域民族意识,根本没有统一的国家观念。
史料显示,战国后期诸侯混战不休,几乎无人怀抱天下大一统的梦想,而秦始皇不仅敢想,还开创了历史先河,使之成为现实。
统一地域后,如何凝聚人心成了更大难题。一个没有凝聚力的国家不过是空壳,缺乏内在核心。
此时,秦始皇展现了其卓越的智慧,针对凝聚人心的问题,迅速提出了解决方案。首先废除分封制,实行郡县制度。
其次推广秦国治理理念,强化中央集权,从根本上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。自秦制建立以来,直至今日,这一制度依然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基础。
当然,除了这些功绩,秦始皇也有一些令后世诟病的行为,比如为满足个人欲望,耗费大量民力修建自己的陵墓和陪葬军团。
秦始皇陵非比寻常,远远超过同时代其他帝王陵寝的规模。对比目前已发掘的帝王墓,始皇陵的面积堪称中国第一。
据不完全统计,陵墓总面积达56.25平方公里,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。
如此庞大的工程,必然劳民伤财。据史料记载,当时秦朝总人口约两千万,专门修建陵墓的劳工竟多达72万人。
陵墓选址讲究风水,为此秦始皇还专门挖凿了五处水源,被称作“五爪金龙”,陵址正好位于巨龙的“眼睛”之处。
司马迁《史记》记载,陵墓地宫并非埋在封土下,而是在骊山深处。封土下方是祭坛和一条“水银河”,这条水银河通向骊山地宫。
据说秦始皇的棺椁从骊山下沿水银河漂浮到地宫,祭坛内有一口巨大金钟,殿角悬挂着金铃。
传言若阴雨天气造访陵墓,能听见清脆的敲击声,似有阴兵借道,为始皇招魂护驾。
这些神秘传说多为民间流传,真假难辨。陵墓的秘密只能留待考古学家去探索揭示。
2002年,考古学家受邀来到骊山附近,准备一探究竟,结果发现了五大震惊世界的奇迹。
第一大惊奇是陵墓面积巨大,达到78个故宫大小。早在1981年,考古队陆续发现三个兵马俑坑,距陵墓1.8公里。
考古学家们震惊于陵园半径达1.8公里。为准确测量,他们用铲子一点点丈量,最终确认陵区为边长7.5公里的正方形,面积约56平方公里。
第二惊奇是陵墓内含水银达百吨。司马迁记载:“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,机相灌输,上具天文,下具地理。”
面对如此夸张数字,考古学家疑惑不已。1981年全国水银产量仅三百多吨,古代用百吨水银实属惊人。
采用钻探与土壤分析检测后发现,该地区水银含量远超其他区域数十倍。
史书记载地宫内水银河流,棺椁漂浮其中,犹如君王视察山川河海与千军万马。
粗略计算,若依史书记载,百吨水银恐远远不够覆盖如此巨大陵区,实际水银量或许更大。
第三惊奇是地宫下有九层祭坛结构。探测发现土壤出现断层,非自然形成,而是人为堆筑。
对比村民流言,封土下确实存在夯土祭坛,高达30米,分九层,采用上窄下宽设计,酷似传说中的九层妖塔。
第四惊奇是地宫的真实位置争议。史料记载李斯报告称“凿之不入,烧之不燃,旁行三百丈乃止”,暗示地宫施工遇巨石阻挡。
考古发现封土离骊山约1.8公里,或印证地宫并非埋于封土下方,而是在骊山深处。
推测这块“凿不动,烧不燃”的巨石为花岗岩,挡住了通往骊山核心的道路,始皇陵墓主室正建于此。
第五惊奇则是出土文物的珍贵与丰富。汉代《史记》曾记载地宫永远明亮,现代技术难以解释古代长效照明方法。
2002年,湖南湘西里耶镇修建水电站时,意外出土36000多枚竹简,详细记载秦始皇射杀大鲛鱼的故事。
关于焚书坑儒遗失的古籍是否藏于地宫,仍是未解之谜。
陵墓究竟藏有多少秘密与珍宝,还需考古专家继续发掘与揭示,也许当地宫重见天日,一切真相将水落石出。
目前技术显示秦始皇陵整体保存良好,虽有盗墓痕迹,但封土未被破坏,更不用说深埋地下的地宫。
自兵马俑出土后,学界关于是否挖掘陵墓争论不断。单从文明历史角度,秦陵文物亟需研究补充。
随着国家经济和技术进步,挖掘呼声渐高。专家警告,陵墓随时间风化,若不及时发掘,文物可能会逐渐碳化甚至毁损。
确实,兵马俑由陶土制成,经过千年,已出现碳化迹象。陵墓中的其他文物恐难幸免。
然而,一部分专家依旧坚决反对挖掘,认为弊大于利。
理由之一,挖掘需搭建大型保护棚,面积大,技术与材料难题多。
其二,陵墓封土极厚,挖掘时难以完全避免破坏。
第三,挖掘工期漫长,兵马俑坑挖掘耗时三十年,整个陵区面积更大,时间可想而知。
第四,地宫含水银,现阶段无安全技术规避其毒性风险。
第五,尽管文物保护技术进步,但尚未达到完全保障氧化文物的理想水平。
建国后郭沫若等人主导开掘明陵,因保护措施不当导致大量文物毁损,这成为考古界永远的警钟。
周恩来总理曾明确表示,政府坚持五十年至一百年内不轻易开掘任何帝王陵墓。
虽然挖掘能带来巨大文旅经济效益,但文物不仅是物质财富,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与先祖文化的传承象征。
即便人们对地宫充满好奇,也应牢记“好奇害死猫”的古训,对待帝王陵寝的挖掘必须极为慎重。
喜欢不必强求拥有,放手反而可能是最好的选择。面对先祖的智慧遗产,我们应怀着敬畏之心,更多考虑子孙后代,全力保护这些珍贵文化遗产。
发布于:天津市粤有钱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